《P. BOOK:P. LEAGUE+首季紀念特刊​》自我認知的要求──楊敬敏

自我認知的要求 ── 楊敬敏
文︱EJ 攝影︱WE R THE CATCHER



提到楊敬敏,多數人對他的印象描述可能是「能投能切」、「得分能力強」,但事實上,除了戰技層面之外,外界比較看不到的是他對於自我的認知與要求,是足以成為台新夢想家甚至P.LEAGUE+ 整個職籃聯盟的指標。

2012年挑戰中國CBA,「職業球員」四個字的重量,楊敬敏再清楚不過。由於CBA球風強硬,他必須更加武裝自己,但在2019年回到台灣後,需要的是靈活與速度,因此楊敬敏特地減重將近10公斤,而這一切不過是八個月的事。

「在CBA很需要對抗性,就會跟體能訓練師討論怎麼強化自己,體重最重時甚至將近120公斤。回來台灣後,因為比較不需要那麼高強度的對抗性,就希望把體重降下來,負擔比較小,也比較跟得上比賽節奏。」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儘管年近37歲,楊敬敏在球隊陣中的體能依舊數一數二,他並未因年齡漸長而有所鬆懈,反而是更加要求自己,而如此態度來自於他的自我認知,他以過去CBA隊友Stephon Marbury為例。

「他會為了一個Play、一個失誤、一個投籃沒進,然後花非常多時間去修正。其實不只是他,很多前NBA球員對於比賽的高度瞭解與投入,讓他們打起球來更輕鬆,能用最小的力氣去達到最大的效果,相信有去過CBA的台灣球員都能理解我的意思。」楊敬敏說。「現在我也希望能讓球隊的學弟們瞭解,想往更好的地方發展,就要把自己準備好,機會才會找上你。」





家人
跟2012年決定挑戰CBA的他已經有所不同,但楊敬敏在亞洲籃壇依舊炙手可熱,只是現在他最想要的,就是兩個字,「家人」。

「其實季外一直有球隊在找,無論是對岸或台灣,也有再去CBA試訓,成績也還不錯,但回來想了想,其實我這季並不想出去,因為老婆懷了第二胎,我想留在台灣陪伴家人。因為跟夢想家合作過一年,彼此比較有默契,球團也有誠意,就決定續約。」

在大兒子出生當時,楊敬敏才剛前往CBA,這回他不願再錯過小兒子的成長。「錢再賺就有了,這段成長過程只有一次。」那個在球場上總是感覺冷酷的楊敬敏,用著溫柔的語氣這麼說著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楊敬敏在花蓮玉里長大,起初只是對打籃球有興趣,而當年HBL高中聯賽會在花蓮舉辦比賽,在那個年代能在家鄉看到那些高中明星球員是很新奇的事。「簡明富、楊世豪、張智峰啊,覺得他們打球很威風,滿羨慕的。」楊敬敏回憶。

後來到國中,他向家人提出想加入球隊的意願,但父親首先否決。「他當時聽到根本無法理解,一直說『打籃球可以當飯吃嗎?!』之類的話,但其實我也不意外,因為以當時家裡的經濟條件可能負擔不起,而且整個家族也根本沒人從事運動相關行業,家人都覺得我很荒唐。」講到這段,不曉得是否心理作用,楊敬敏是帶著淺淺的微笑描述著,感覺寓意深遠。

最後楊爸爸還是放行了,楊敬敏後續北上就讀南山高中,但此時遭遇籃球生涯第一個困境。「來到大城市,很多東西不適應,沒過過團體生活,自己表現也很平凡,一度想說如果再沒打出成績,可能要放棄籃球了。」

2002年,再興高中雙塔曾文鼎、吳岱豪領銜亞青,楊敬敏與隊友許時清、陳子威也入選,突如其來的肯定讓他打消了負面念頭,加上當時的一通電話,讓楊敬敏自此踏上不凡的籃球路。「那時和我爸通電話,跟他說明我的狀況,他跟我說,『你自己選的路,自己要負責』,讓我豁然開朗豁。」過去曾是最不認同自己的人,如今成為堅強的後盾,楊敬敏說外界看他好像一帆風順,其實內心的糾結、沮喪與挫折,只有自己和家人才能體會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
要求
自輔仁大學畢業後,楊敬敏加入SBL台銀隊,領軍在2006年季後賽對戰裕隆打出「三度延長大戰」迄今仍為經典。楊敬敏單場攻下32分、11籃板,屢屢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,雖然最終仍被強敵淘汰,「阿美族戰士」的驍勇已在球迷心中刻下印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