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困「玻璃天花板」 男女球員同工不同酬

今年 NBA 薪資上限大漲,各個球團像開銀行一樣,球員也樂得漫天喊價,屢屢出現溢價大約。相對起來,WNBA 的球員薪水就不一樣了,跑龍套的球員都比 WNBA 的年度第一隊成員領得多,不難看出 女性籃球員球員頂上有厚重的玻璃天花板罩著。



舉例來說,WNBA 鳳凰城水星隊當家球星 Diana Taurasi 入選 2013-14 年球季年度第一隊並帶領球隊奪下總冠軍,她的年薪是聯盟頂薪 10.75 萬美元;同年,同城的 NBA 鳳凰城太陽隊的 Dionte Christmas,僅僅貢獻 198 分鐘的上場時間,領的是聯盟最低薪的 49 萬 180 美元。

【影片】Diana Taurasi 精華 >>

請繼續往下閱讀
closearrow_forward_ios閱讀文章Powered by GliaStudio



在美國,男女之間同工不同酬的比率約 0.78,也就是同樣工作女性只拿到男生 0.78 的薪水。這比率已經很不平衡,從上面的例子顯示職業球員間的差距更誇張,更何況 Christmas 還是跑龍套的。

“gender wage gap”「性別薪資差距」,指男女同工不同酬,在就業市場中,類似情況在英文稱做 “glass ceiling”「玻璃天花板」,指隱形的上限,某些性別和種族在職場中難以加薪或升到高階職位,是社會運行的潛規則。

球員收入來自聯盟收益,所以光用絕對數字來看之間的差距有失公允,以比例來看,2014-15 年球季 NBA 的聯盟收入為 51.8 億美金,將近一半歸於球員薪水,而 WNBA 並沒有公布這方面的數字,根據推估,同年聯盟至少有 350 萬美金的收益,球員總薪資約為 115 萬美元,等於剩下至少 66% 的收入進了老闆及聯盟的口袋,這數字還是被低估的。

不禁令人懷疑,女性籃球員沒有出來抗議嗎?男女差別待遇是其一;但其實,WNBA 的收入分配比例僅相當於男子職業運動在 1950 年代的比例,這可不是偶然而已。

當時美式足球及籃球員都有組工會,但面對糾紛時兩邊都沒人有意願罷工,所以是資方強勢,勞方弱勢。一直到 70 年代才開始討論罷工的可能性,也因為這樣勞工權益才能進步。

如今 WNBA 沒有人想罷工,主因是聯盟球員相對年輕,他們很感謝能在這麼高水平聯盟比賽的機會;另一點是老闆們不斷強調聯盟的財政問題,宣稱 2014 年只有半數的球隊賺錢。

「罷工」除了用 “strike” 之外,也可以用 “walk off jobs”,字面為「離開工作崗位」。
.
【考考你】
“walk-off home run” 是什麼意思呢?”walk-off” 後面還可以接哪些字呢?

60 年代大聯盟球員工會草創之時,當時大聯盟總裁甚至宣稱「球員被付錢來玩棒球這場兒戲已經很好了,而棒球不是一門生意,對老闆來說並沒有利潤」。近幾次 NBA 談判勞資協議時,聯盟也總是聲稱他們在虧錢,尤其是球員想分得更多分紅時,哭窮似乎是個有效的策略。

“crying poor”「哭窮」,跟 “cry” 相關的片語像是 “crybaby”「任何小事都會哭的人」、”cry someone a river”「你儘管哭吧」、”a cry for help”「最後的求助」。

【好歌推薦】Justin Timberlake – Cry me a river >>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

根據以上的現象,WNBA 女子籃球員反而基於團結及聯盟發展的理由,「共體時艱」地繼續留在聯盟,而非直接轉往海外打球領取更高薪資,看來也該是老闆們釋出善意回應的時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