敗軍之將 可以言勇

球場上成王敗寇,贏了就是英雄,被後人稱頌,輸了落寞離去,被指責批評。所以「不奪冠軍誓不回」不只是一本書名,更是許多球員的求勝心態。

沒有人想當輸家,大家都想成為最後的王者,但冠軍永遠只有一座。新人王可以不只一人,MVP也能同時共享,但排他性的冠軍就是這麼一個,導致求冠過程中,失敗者的數量永遠比成功者多。



這也是為什麼球迷們常用冠軍數量來評斷球員的優劣,一來取之不易,二來若真有本事、有能力,理應有個戒指在手上,否則如何稱得上「強」?

四大中鋒相比,Ewing 就是矮人一截。

Barkley再怎麼捧自己,就是有個部分無法吹噓。



終身無冠是個很現實的事實。不過,這個事實可否連帶表示球員能力不夠?

要回答這個問題,得先了解冠軍需要什麼條件,不外乎以下三點: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一、實力

這是最基本的,就算比賽的勝負會有人為因素干擾,會有運氣成分,但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戰力,不可能闖入季後賽,也無法殺進總決賽,更不會在激烈的對抗中獲得最終的榮耀。

二、團隊

不論是籃球還是棒球,再怎麼強大的明星都不可能隻手遮天。否則 LeBron James就不會想組團,Mike Trout 就不會指上猶虛。有能力的主將需要搭配稱職的副將,才有機會所向披靡、連戰皆捷。

三、運氣

2002 年的西區決賽證明了輸贏不見得是實力上的差距,而是運氣的好壞。第四戰讀秒階段,Divac 的把球拍出去決定沒有錯,只是球落下的位置是他無法掌控的。就這麼剛好,球被 Robert Horry 拿到,在槍響前投進一顆致勝三分。

如果 Divac 拍球的力道稍微輕一些或是重一些,甚至只要角度再偏一些,Horry 就不見得能接到球。假設沒有那顆零秒出手,按照第五戰的發展,取勝的國王將是率先拿下第四勝而晉級總冠軍賽的隊伍。

Robert Horry 投進三分是實力,但他在弧頂位置接到球,那是運氣。


除了上述三點,還有個不能直說、但球迷多少心知肚明的秘密:裁判。

若認同第三點及「看不見之手」論點的人,就會明白以冠軍成敗論英雄,如此粗俗的二分會抹煞很多事情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有三枚冠軍戒的 Luc Longley,他的生涯不會比 Patrick Ewing 成功。

有七枚冠軍戒的 Robert Horry,他的成就不會比 Karl Malone 輝煌。



奪取冠軍是一個過程,它是有脈絡的、有很多因素影響的、有球員無法掌控的部分,即它不是靠個人努力就能達陣的。

如果真的喜愛 NBA,看球的視野絕不會僅止於此刻的成績與當下的結果,而是留意到那一路走來的交戰過程,以及球員與球隊如何受到大環境的影響。

因此,要判斷一位球員的功過或強弱,用縱貫性的、歷史性的脈絡來觀察,而非僅就橫切面、局部的片段當指標,如此對球員才能得到較公允的評價,尤其是那些沒有冠軍戒、但卻值得尊敬的偉大球星們,更該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