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已經登上世界的舞台,那台灣呢?

近期,許多國家都在積極備戰月底將到來的世界盃,而在看完日本熱身賽打敗紐西蘭,以及看到前NBA球星,現任俄羅斯國家籃球協會主席 Andrei Kirilenko 談到關於國家隊的發展,加上台灣籃壇瓊斯盃後的風風雨雨,心中不免有點想法與感概。

什麼時候,我們對日本的青年培訓隊竟然如此險象環生?

過往,台灣與日本在國際賽上碰頭,可想而知必定會有一場棋逢敵手的血戰,但曾經我認為相較南韓、菲律賓,日本還算是比較「好打」的對手,直到去年資格賽的震撼教育後,我才猶如甲午戰後的大清幡然醒悟,了解到這位「桃太郎」早已今非昔比。

而今年瓊斯盃的台日大戰,中華隊和日本的培訓隊打得如此緊張,再加上日前一軍扳倒大洋強權紐西蘭,我才真正意識到,這位我們曾經平起平坐的對手,如今已漸行漸遠…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
當然,我們可以說台灣同樣也在經歷換血的陣痛,而且歸化的新洋將人選也還未確定,紐西蘭的NBA球星並未參戰之類的理由,但也不得不正視日本這幾年紮根計畫的成功。

「我們的目標,是要在2030的世足拿下冠軍。」

這句話聽起來很像一個好高騖遠的目標,但卻是日本足總發下的豪語,而對比台灣習慣「學而優則仕」,將有天分的學子重點培養,日本則是從推廣基層風氣開始,完善各層級的聯賽與教育,讓民眾是從「有熱忱」這個角度出發而非「有天分」。

「日本足球」的圖片搜尋結果

籃球也是一樣,或許我們會把近幾年日本實力的突飛猛進歸功給八村壘、渡邊雄太這些能挑戰NBA的天賦,但其實容易被忽略的,是日本近幾年從政策到各層級教練的有志一同,打造出一套有系統、有規劃的訓練體系,讓對籃球有興趣的學子能在其中獲得妥善的培訓,而非升上一個年級就立刻出現觀念、球技與新教練體系不銜接的斷層,且日本會將各學校中表現不錯的球員,由籃協出錢舉辦「合宿訓練」,讓這些未來的國手提早熟悉彼此並培養出默契,甚至在挑選歸化球員上做足功課,不是急就章地看洋將的背景,而是先從職業賽場上觀察與球隊搭配合適的人選,再一一進行篩選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而這就是台灣在養成球員上比較弱勢的地方。

由於缺乏統一的制度與培訓模式,使得每個層級的教練與球員在各方面的認知都會有些許的落差,再加上體保生的制度以及國內比賽名次越好越有利招生與升學,各個學校搶人的情況相當嚴重,且訓練內容偏向體能,相較日本缺乏對觀念、技巧的培養,且國際賽集訓時間短,默契磨合都必須在不夠充裕的時間下快速到位,這讓台灣的年輕球員在事前準備的上就稍嫌不足。

「從基層到職業,聚集國家最優秀的球員來到國家隊並不難,但最重要的事在球場外,從心理到身體、飲食、訓練環境,你怎麼好好照顧這些國家最好的籃球員」

因緣際會,自己幾年前曾有機會和日本的參加瓊斯盃的隨隊人員聊過天,他說除了球員、教練、領隊以外還有大約20人也一起來到台灣,而這些人中有翻譯、營養師、復健員、影像分析師…等等(他還舉了很多,但筆者日文和英文都太破),而他們的目的就是希望這群球員在比賽當中受到最好的照顧,讓他們不用去擔心訓練之外的事,可以專心地備戰。

筆者認為這點也是台灣可以學習的地方。

時常看到新聞,台灣的選手出國比賽有時必須自己張羅很多事情,舉凡住宿、飲食、裝備等等,往往在打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就浪費養精蓄銳的時間,且有時隨隊人員也成為一些官員明目張膽「出國考察」的理由,與比賽準備相關的人員越少,相對的能給選手們的支援就越少,「共體時艱」、「相忍為國」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或許願意讓運動員咬牙硬撐,卻不是提升實力的良久之策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台灣籃球的未來,在哪呢?

有缺陷的養成、有缺陷的制度、再加上心懷鬼胎的各方勢力,導致台灣的籃球實力在國際間不知不覺間被換血成功的日本超越,而本土的籃球聯賽更是在CBL、SBL、ABL不同理念的拉扯下有些烏煙瘴氣,也讓台灣的球員無所適從,隨著SBL的選秀日逼近,這些準備投入賽事的年輕球員也人心惶惶,因為他們不知道選擇這條籃球路,前途等待著他們的,究竟是什麼…